引言
真研真思求归真,各美其美与共美。为贯彻新课标精神,提升教师的教学教研能力,搭建相互学习、相互交流的学科教研平台,聊城三中2022-2023学年项目化课例展示活动拉开帷幕。按照学校的统一部署,此项活动由教师发展中心主办,各教研组积极响应,精心组织。活动将秉承“学无止境、教无止境、研无止境”的理念,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深入践行项目化学习,以微项目点亮特色课堂,撬动教与学的方式变革,倾力打造指向核心素养的优秀课堂教学范例。一堂堂精彩绝伦的示范课,尽展教学魅力;一次次巧妙的师生碰撞,力促深度学习。“绽蕾花树株株秀,破土春笋节节高”。此次活动的开展,极大促进了教研组团队整体水平的提升,为聊城三中的教学质量持续提高提供了有力保障。
为了将学科核心素养落到实处,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,让学习在课堂真实发生,产生课堂学习成果,我校积极更新教育理念,改革教学模式,从而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。2023年3月2日下午,聊城三中生物学科项目化教学课例及同课异构活动在科创中心3楼会议室举行,全体生物老师共同观摩了刘迎新和刘婉老师的项目化示范课——《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》。此次活动由教师发展中心主办、生物教研组组织,教研组长林静老师主持,张同路主任和孔丽红老师进行点评。
一、课堂展示——知行合一,水到渠成
两位老师的主要课堂内容均以微项目的形式呈现,让学生在实践中落实生物核心知识,形成生物核心素养。
刘迎新老师的课堂,开头提到“舌尖上的微生物”,通过生活案例导入,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。而刘婉老师以涪陵榨菜实物引入课题,让学生自己看一看,闻一闻,尝一尝,让人眼前一亮;刘婉老师还播放了《四川泡菜的制作》视频导入,使学生有直观的感受,接着交流总结泡菜的制作流程,完成微项目一:制作泡菜的流程及注意事项。
在制作泡菜的过程中,学生们体现出乐于团队合作、勇于实操创新的良好精神面貌。在此基础上,刘迎新老师引导学生思考:腌制的泡菜是否成熟?是否安全?如何评定?启发学生对泡菜的风味、乳酸含量、乳酸菌含量进行讨论,并完成微项目二。而在此环节,刘婉老师教师提出疑问:泡菜制作好之后多长时间食用比较合适?进而引出亚硝酸盐的相关知识。
随着课堂气氛进入高潮,刘迎新老师提出问题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:如何根据泡菜制作过程中的常见现象,寻求提高泡菜质量的措施。同学们从材料选择、条件控制、规范操作三个方面思考讨论,最终得到较为完整的结论。而刘婉老师关注情境:泡菜起源于中国,在3100多年前,我国劳动人民就能用盐来渍梅烹饪。进而引导学生思考泡菜制作过程中的智慧,拓展了思维的广度。
最后,刘迎新老师展示评价量表,带领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,回扣素养目标,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。刘婉老师则引导学生在自行反思总结的过程中回顾了知识,反扣了教学目标,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。
二、说课环节——问渠哪得清如许,为有源头活水来
在说课环节,刘迎新老师围绕教学内容,从设计意图、教学方法、微项目设计、微项目延伸、微项目特色、预设效果等几个方面进行生动的演示解说,充分展示了自己学习理论,以及研究教材、设计教学的能力。
刘婉老师表示,她的设计主线为:以视频中四川泡菜的制作为导入,指导学生展开了对泡菜的制作流程及注意事项的讨论,进行总结后,自主制作泡菜,各小组展示制作成果。进而引出对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分析。整个流程环环相扣、逻辑严密。
三、评课环节——追光而遇,沐光而行
在本次教研活动中,张同路主任对刘迎新老师的课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,他强调项目化教学纲领性要求和思想架构要明确而清晰,刘迎新老师课堂构思设计合理,线索清晰,利用典型示例,深入浅出剖析,教学策略贯彻合理。从教学特色上看,展现了两个字“扎实”。最后张同路建议,大家可以把听公开课过程中学习到的经验运用到常态课中去,提高各种教学技能,为生物学习奠定坚实基础。
孔丽红老师在评价刘婉老师的课时说到:这节课最大的亮点在于创设了生动且真实的问题情境,学生学习活动设计比较巧妙,采用了教、学、评一体化的方式进行。课堂教学重难点突出,教学有层次、效果好。最后,孔丽红老师还提出了两个建议。第一,可以将课堂细节关注得更加全面。比如课件制作、板书、教态及专业术语的使用等。第二,可以继续细化课堂的预设,进一步优化合作探究。
两位老师的课堂设计新颖,思路清晰,利用环环相扣的微项目,让学生不仅习得了知识技能,更在广阔的大空间中,为解决问题进行了独立与合作相生相长的学习探索——学科育人的功能得以充分体现。